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内容

丁立国:未来将形成3家~4家8000万吨级的特大型行业引领型企业

admin4年前 (2020-12-17)行业资讯619

“1992年创办唐山长城轧钢厂,赚到人生第一桶金;1995年,回归实业,成立唐山丰丰轧钢公司;1998年,组建立国实业集团;2000年,收购负债率达到122%的邢台新牟钢铁;2019年,重组‘渤钢系……‘一件事、一辈子、一直干、一定成’的信念支撑了我28年来始终专注于钢铁。”11月28日,全联冶金商会常务副会长,德龙集团、新天钢集团董事长丁立国在第十六届中国钢铁产业链市场峰会暨兰格钢铁网2020年会上,分享了自己与钢铁的缘起及对钢铁的专情,并对未来钢铁行业发展格局提出了设想。

放手一搏,大胆参与国企混改

“我以前在深圳市福田区物资局当司机兼秘书时,就利用了唐山的钢铁资源优势,连续从唐山组织了几批钢材,成为当年单位里完成任务最多的职工,甚至超过了专职业务员。”丁立国从他的家乡河北唐山——这个至今仍在我国钢铁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说起。

“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无论施什么肥、用什么技术,目的都是为了多种粮食。钢铁行业也一样,咱们干这个活,就得多炼钢、炼好钢。”丁立国坚持做增量的经营战略,助推德龙从1992年产钢13万吨,发展到2020年产钢3500万吨。

据他介绍,德龙总部设在上海,国内主要工厂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国外工厂分布在以印度尼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地区。从德龙与新天钢的概况来看,资产方面,德龙、新天钢的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双超千亿元,产量达到3500万吨;职工方面,德龙现有职工1.5万余人,新天钢现有在岗职工3.5余万人。

“在国内民营钢企中,我们的职工数量是比较多的。明年职工数量将增加到6万余人,其中有1万人在海外。”丁立国表示。

“渤钢系”涉及18家钢铁企业、2000万吨产能、4.4万名安置职工,混改难度可想而知。吞下了这块“硬骨头”后,德龙吐出了“金元宝”,混改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重组后的新天钢出现了管理变强、人心变亮、环境变美、负担变轻、效益变好、指标变优的可喜变化。通过派驻184名德龙职工,一支“会操心、敢着急、能解决”的铁军队伍在新天钢诞生。

从去年2月15日接手至今,新天钢职工人均收入提高30%,工业总产值提高7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最大降幅达到73%,营业收入提高141%,累计贡献税收20亿元。“混改不仅是要我们盈利,也不仅是各项指标、收入增长,更重要的是职工对我们的认可和接受。”丁立国尤为看中混改后职工的认同感,“被重组心里肯定不舒服,所以我们尽量做好融合。”

求真务实,紧盯行业两大主题

德龙在绿色环保领域的成绩同样出色。早在2014年,德龙一度面临被拆除的风险,而到了2017年,德龙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0年,德龙成为全国首家在产钢铁企业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在丁立国看来,德龙在环保领域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其健全的环保治理体系。从后知后觉到主动自觉;环保投入不设上限;以真行动践行环保理念;尽社会责任,创绿色财富……得益于这些环保理念在德龙的有效落地,丁立国自豪地说:“我们的厂区很干净,和酒店比也不差!”

在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德龙与新天钢还紧盯钢铁行业发展的另一大主题——智能制造。

丁立国认为:“搞智能制造,不能讲故事,不能务虚,要实质推动数字技术和传统经济对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钢铁智能制造国家级示范基地。”丁立国信心满满,“为此,我们提出了六大愿景,分别是效率最佳、成本最优、数据真实、风险可控、贴近客户需求、贴近现场员工。

为此,德龙与新天钢先后携手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在智慧生产、智慧装备、智慧物流、智慧采购、智慧财务、智慧安全环保等领域开展合作,启动工业大脑项目建设,助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面向海外,布局“一带一路”市场

“德龙未来将面向海外,围绕‘一带一路’线路展开布局,上海这座城市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且地处长三角腹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丁立国这样描绘德龙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平台,改善了我们的经营环境,为民营企业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德龙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大踏步‘走出去’。

“走出去”可以大胆,但不能盲目,要对当地市场有深入的分析和考察。丁立国算了这样一笔账:东南亚6亿人口的钢铁需求达到1亿吨,印度尼西亚近3亿人口的钢铁需求达到2000万吨,河南省1亿人口的钢铁需求达到6000万吨,京津冀地区1.2亿人口的钢铁需求达到2亿吨。

在他看来,今天中国的钢铁市场已经变成了存量整合的市场,但中国以外的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也正是基于对海外市场的审慎分析,德龙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布局。

坚定信念,行业发展目标清晰

近年来,民营钢企凭借其生产经营灵活、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规模。

丁立国认为,未来钢铁行业将形成以下4种类型的钢铁企业:

一是3家~4家8000万吨级的特大型行业引领型企业。这类企业的主导产品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生产基地将分布在国内乃至全球各地。

二是6家~8家4000万吨级的专业化行业引领型企业。这类企业仅生产几类品种,实现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化,所生产品种在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三是大型区域性主导型企业。这类企业将发挥区位优势,产品、服务以满足区域市场为主,至少占本地区市场份额的30%以上。

四是中小型区域性配套型企业。这类企业与本地区产业集群相配套,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为主。

“面向‘十四五’,在新发展格局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及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将再次为钢铁行业打开发展的大门。”丁立国对未来行业发展充满信心。

在他看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加快行业规模化、国际化、产线智能化、企业规范化、国内产品市场化仍是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清晰定位,静定专精,守一不移。”丁立国强调了自己从事钢铁行业28年来的信念,他说:“我很荣幸把这个信念坚守了28年,我相信还可以坚守20年。”

来源:中国冶金报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声明:本文由市场部整理发布,仅供公司内部参考。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